我們的第一個孩子V哥從出生開始就是個好養的寶寶,就連他三個月大時跟著我們搬家、適應新生活,他也沒有讓我們的日子過得太過忙亂,反而帶給我們很多樂趣。許多時候我們回憶過往,怎麼也想不起來沒有小孩的那幾年我們夫妻倆是怎麼過的?但帶著V哥的許多日子卻是那樣讓人難忘。記得搬進宿舍的第一天,我抱著睡著的V哥坐在還沒包上床單的床墊上,幫我們搬家的弟兄姊妹的兩個國中生孩子偶爾幫忙打掃,偶爾跑來開心的看著V哥、問我一堆跟V哥有關的問題,那畫面好清晰,而且有種讓人想念的感覺。隨著V哥快兩歲了,Jacob和我開始想著要給V哥生個弟弟或妹妹。

 

什麼?做個產檢居然這麼麻煩?

       雖然是第二胎,但這次在加拿大,與上一胎在台灣時相比,醫療、生活作息大不相同,也沒有其他家人在身邊,這次懷孕和生產對我們而言算是很新鮮的經歷,也多了不少考驗。上一次懷V哥的時候Jacob跟我都在福音書房工作,幾乎每次產檢Jacob都會陪我去,就是他不能陪我時,我媽也總說要來陪我。(還記得照高層次超音波時我爸媽哥都去了,超音波室好滿哈哈哈)

       當時能一直有人陪也是因為看醫生很方便,每次去婦產科診所就能做完所有檢查。這句話對台灣人來說也許是一輩子不能理解的事情,至少對我而言,在我來到加拿大懷孕生小孩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光是去給醫生確認有沒有懷孕這件事就要跑三個地方:看家庭醫生,家庭醫生開單讓我去抽血、驗尿和照超音波;拿到單子後,自己上網約另外的檢驗中心抽血驗尿,然後自己打電話約另一個地方照超音波。記得一開始懷凡真的時候我去台安醫院做檢查,跑到不同層樓抽血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那時好像還是因為太晚,就在門診旁的檢驗部門關了才讓我們去別層樓的實驗室抽血),沒想到看醫生、抽血和超音波要在三個地方做,更別說你能約到同一天,或在一天、甚至幾小時內辦完。雖然在開始看醫生前我多少已經有點心理準備,知道國外的醫療不像台灣那麼方便,但實際經歷之後,還是一場震撼教育啊!

      即使不適應,還是得這樣過,懷孕大約三個月的時候家庭醫生準備要把我轉診給婦產科醫生,但要我自己去打聽,選醫院和醫生(之前的家庭醫生是在家附近的診所看的)。說要選醫院,其實也就三家醫院可選,至於醫生我猜也不多吧!因為只要你說一下醫生的姓他們就知道是誰了,就算有同姓的也是夫妻或父子之類的。我完全不知道要選誰,就跟姊妹們打聽,結果最後我選了一個,過一陣子診所通知我說那個醫生額滿了,還是由家庭醫生選擇了。(那幹嘛問我?也只要我給一個選擇,如果有額滿的可能性不是應該叫我多選幾個嗎?)

       大約此時,在唐氏症篩檢的超音波中,雖然唐氏症的結果是陰性,但頸部透明帶的厚度正好在邊緣值,可能跟心臟疾病有關,所以就把我轉介到市中心的大醫院了。從此時開始到懷孕後期,我的超音波檢查就從社區轉到醫院了。雖然在醫院大概是台灣人最喜歡的選擇,但每次要等上一兩個小時真的很惱人,停車位難找,停車費又貴。不得不說跑很多地方雖然麻煩,但在社區的檢驗所照超音波真的快多了,離家近又好停車(也不用停車費)、只要在預約時間到一下子就能照完。不過在大醫院照了幾次超音波,我發現醫院的設備跟技術人員真的還是比較厲害。其中一次看詳細器官的超音波(應該就是台灣的高層次),那個技術人員動作超快,也照得超清楚,那次我們得知又會是一個男寶寶了,除了技術人員跟我們說之外,超音波實在畫質(?)太好了,二寶的性徵在我們這種門外漢眼裡也一清二楚,以致我對於有女兒的期待在當時就蕩然無存。(後來Jacob每次半開玩笑說,你覺得弄錯的機率有多少?說不定是女生。我腦中總浮現當天的超音波畫面,絕望的說,搞錯的機率應該是零吧T.T)

 

終於看到婦產科醫生了...嗎?

       在家附近的診所給家庭醫生看了幾次,終於在大概懷孕五個月的時候轉給婦產科診所了。這裡的婦產科醫生一般都在診所看診,但偶爾會到醫院值班,所以選擇生產醫院的同時也選擇醫生,不過在生產之前所有產檢都是在診所進行的(婦產科診所就在醫院附近)。神奇的是,我雖然轉到婦產科診所了,但看的還是家庭醫生。一直到最後幾次產檢才看到婦產科醫生,想想應該是他們醫生人手不夠吧?去婦產科產檢了幾次之後就是可怕的妊娠糖尿檢測了,這裡測妊娠糖尿的時候喝的是橘子口味的冰涼糖水,很像沒有氣的芬達汽水,比起之前在台灣要自己泡的葡萄糖加溫開水喝起來舒服多了。雖然比較好喝,但卻沒有像上次在台灣那麼幸運了—這次我連第二階段都沒過,於是除了原本婦產科的產檢之外,我還得隔週去一次醫院的糖尿病門診。

 

當媽媽原來還能更辛苦?居然是妊娠糖尿

       這段旅程最陌生的部分,莫過於被診斷出妊娠糖尿了。上一次懷孕時雖然沒有妊娠糖尿,但篩檢的第一階段沒過,加上每次照超音波醫生都說V哥的頭很大,總提醒我要注意飲食,少吃水果和澱粉、少喝飲料。當時我到懷孕後期體重幾乎沒增加,可寶寶還是一直長大,真的壓力大到不行,有一次產檢完還因此跟老公大吵一架。這一次確診為妊娠糖尿,醫生說我差一點就過了,想想這很像當學生的時候某個不拿手的科目,期中考時比較幸運考了個六十幾分,及格了,期末考時卻考了五十八分,於是就得補考了。其實我的程度就是差不多那樣,就是會有妊娠糖尿的體質,所以這一胎確診了以後需要追蹤治療,我反而好好學到了如何照顧這樣體質的自己,雖然麻煩但心裡踏實得多。

       第一次去看糖尿病門診時,先有一位護士問了基本資料與健康狀態,然後上了大約兩個小時的團體衛教課程。一起上課的還有另外三個媽媽,其中一個帶著她的大寶寶來。衛教課程分兩部分:前半是由護士跟我們說明妊娠糖尿的基本知識,然後給我們每人一個小小的血糖計,教我們怎麼用血糖計自我檢測(=扎手指),然後當場也抽血好確認血糖計的準確度。後半是營養師(dietitian)來教大家簡單的營養知識,以及在妊娠糖尿期間維持正常血糖的方法。老實說一直有點無法接受我為何會有妊娠糖尿?所有高危險因子(肥胖、高血壓、高齡、糖尿病家族史)我全沒有,唯一硬要沾上邊的是,亞洲人的發病率比較高。衛教的時候我忍不住一直盯著"Asian"那個字看,暈呼呼的還沒完全接受這個事實,幻想說不定在用血糖計檢測後,他們會發現我根本沒有妊娠糖尿...。

       當然,那樣的事情沒有發生。當天上完課之後,回去跟我爸媽會合(剛好是爸媽來訪的倒數幾天,這一天他們帶V哥去公園玩了),然後正式開始了扎手指和飲食控制的日子。第一次的衛教課結束後護士要我們在下一次跟醫生見面前(上課那天沒有看醫生)先選兩天量血糖:起床時+三餐飯前+飯後共七次(飯後血糖的量測時間是吃下第一口飯後的一個小時)。一週之後我第一次見到糖尿病門診的醫生,是個聲音低沉,動作慢慢,讓我聯想到卡比獸的中年男醫師。醫生看了我的兩天記錄,問我知不知道血糖超標的那幾頓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告訴我只要繼續飲食控制、適度運動就很好,之後只要每兩天量血糖,起床+三餐飯後即可。這些血糖值都記錄在我的糖尿病手冊裡,然後隔週跟醫生見一次面。

       有妊娠糖尿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因為身體沒有明顯不適,但心情卻隨著血糖七上八下。有時候沒吃多少東西血糖卻大飆高,然後我就會胡思亂想脾氣暴躁,對寶寶感到愧疚又覺得壓力山大;有時心情煩悶卻不能用食物或飲料解決,那時的我常處於哀怨絕望的狀態,任由賀爾蒙擺佈沉浸在憂鬱之中。當時我做的最瘋狂的一件事大概就是要求老公給我扎一次手指—我真的太好奇自己的血糖到底比正常人高多少?那天我們去吃了Boston Pizza,我吃了沙拉,跟兒童餐的一小塊披薩,他吃了一整盤義大利麵。飯後我們帶V哥去公園玩,我散步了一下子,很快一個小時的測量點來到,老公終於被說(ㄅㄧ)服(ㄆㄛˋ)扎了一針,結果這個吃了整盤澱粉的人,飯後一小時的血糖比我剛起床時空腹狀態的血糖還低!至此我終於認清自己有病的事實,雖然不甘願,但也只能努力學習控制血糖的方法,慢慢的也找到了維持正常血糖的生活習慣,偶爾靠著幻想生完以後要吃什麼,度過最後一段孕期。

 

媽媽的抱怨…效率好差!

       好像是35周左右時,其實我們才在大醫院做完因為頸部透明帶邊緣值追蹤的超音波,本來不用那麼快做下一次,但因為去婦產科診所時醫生量肚子時比前一次小,她就要我當週就去社區的檢驗所照超音波。去照超音波的時候,技術人員問我為什麼來照?我如實告訴她,醫生想要量寶寶大小。我也告訴她上一次照是大概什麼時間,在醫院照的。她聽了立刻說,醫院才剛量過,他們應該以醫院的為準就好,不用那麼快量。然後就打算去調閱醫院的超音波結果。我當時躺在那裏真的很無語,為什麼醫生想要多照一次超音波,原因還要病人自己告知,而且三者不在同一個時間地點,資訊卻要病人自己傳達?「到檢驗所照超音波」這件事我從一開始就覺得很沒效率,因為按理來說,一直看病人的的主治醫生(孕期前半的家庭醫生、孕期後半的婦產科醫生)應該會有自己想從超音波得知的資訊,但是他們只能開單後讓你去照,過一兩週等你再去時看醫生時,一起討論檢驗所的技術人員跟醫生照的超音波照片。等於他們被動接受看到的資訊,就算他們覺得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又要把整個流程做一次,當然又是額外好幾天的功夫。回想在台灣的婦產科診所,主治醫生自己直接照超音波,她想看什麼、覺得有哪個地方有問題,都是當下就解決的,兩者的進行速度真的是天差地遠。

       效率差的還不止這件事。從一開始在一般診所、照超音波時到市中心的醫院,到後來到婦產科診所時,每次只要到新的地方,所有基本資料都要重新問一遍,重新填一次單子。新的地方到底有幾個呢?一般診所+位於市中心的大醫院某兒童心臟部門+市中心大醫院婦女部門+婦產科診所+最後生產的西邊醫院糖尿病部門+西邊醫院婦產科測子宮收縮頻率的地方+西邊醫院婦產科最後待產=至少七次。請注意我並沒有自己選擇換醫院,之所以要去這些地方,都是在醫生的指示和診所的轉介下去的。然後在婦產科診所的時候,我的主治醫生好像也都不太知道我最近做了什麼檢查,好幾次都是我說「上週在醫院照了超音波」之後,醫生才去查的。這種分工很細的方式,雖然讓醫療人員不會那麼累,不是所有事都由一個診所的同一批醫生護士一手包辦,但是資訊整合上感覺很有問題...。難道每個病人都知道什麼時候該跟醫生提供哪些資訊?又當我躺在待產室,內心焦慮迎接越來越靠近的陣痛地獄時,短短三小時內來詢問基本資料、檢查我狀態的護士就至少換了三個,然後問的都是一些超級基本的健康狀況(eg.有無不良嗜好、家族病史、健康狀況等...),讓我忍不住想,這些事情一定要在這種時刻做嗎?我也不是生的前一天才突然說我要換到這家醫院,是懷孕四五個月的時候就決定好的耶!我相信有他們的考量,只是被台灣醫療慣壞的我還是不太習慣。

 

最後的等待

       如同在台灣時的產檢,最後一段孕期每週一都要去婦產科報到,然後隔週的週五要去糖尿病門診,最後一個月時每週二還加一次去醫院測子宮收縮頻率(要做這個好像是因為有妊娠糖尿的關係,印象中在台灣只有某次產檢時感覺有宮縮才額外加做的)。所以最後幾乎每天都在拜訪診所/醫院。後期寶寶的位置似乎下降得很快,因為最後幾次產檢醫生總說寶寶「變小」了,(其實不是真的變小,但她說有可能沒有繼續長大),所以幾乎都是繞著這個話題...醫生看起來頗在意這件事,但她並不是用超音波得知的,而是直接在外面量肚子的大小,我覺得這種測量方式應該不夠準確,應該很容易有誤差才對。所以我總有個困惑:寶寶要是真的沒長大的話,是因為我飲食控制太嚴格了嗎?妊娠糖尿害怕的不就是寶寶長太大,寶寶長不大的案例多嗎?有一次我終於說出了心理話,但醫生也沒告訴我這樣的案例多不多,只是告訴我妊娠糖尿會影響生長曲線,所以無論是過快或停滯都是他們會考慮的危險因子,如果有需要的話就要早一點催產。由於V哥當時比預產期早了八天,我就暗暗的希望二寶可以比哥哥更早出來,這樣婆婆可以在最需要的時候多幫點忙(婆婆從九月底過來,待到十一月中),我也可以早一點脫離糖尿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生產 育兒 加拿大
    全站熱搜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