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是愛情啊」基本上是一個我根本不會想看的劇名。自從離開青少年階段以後,我開始厭倦只講純純的愛情的戲,總希望能在劇中得到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此外,本劇的男女主角都不算是我喜歡的類型,但是看到最後,我覺得它好看到讓我想寫篇網誌,好好記錄那些令我激動的瞬間。

總體來說,它超出了我對韓劇的期待,特別是在其「真實性」的部份。雖然我看過的韓劇不算多,但幾部戲看下來,我發現自己對於戲的劇情要求很高:太狗血的不愛,不合理的不行,偏偏許多戲劇(在我看來)為了「精彩」而出現的各種劇情,總會讓我看得很出戲,覺得「為什麼故事會有這種走向,不合理!」仍然後就會默默在心裡跟編劇說,「你以爲這樣比較好看?我倒覺得你太刻意了,讓我發現自己只是在看一個假的故事了啦吼!!」

我想會有這些想法,極有可能是因爲我的上一部是「W兩個世界」,該部戲我最想用的形容詞是「可惜」,不過,改天再說。

那麽我喜歡「沒關係,是愛情啊」的什麼?

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它很真實。近期我看過的韓劇,幾乎每一部的男主都優秀的跟什麼一樣,毫無缺點,就算人生經歷了各種(狗血的)大風大浪,還是帥氣陽光又幽默——本來我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直到「沒」劇點醒了我。劇中男主角叫張載烈,在外人看來是一位帥氣多金的名作家,但其實從青少年時期被繼父追打躲在糞坑之後,他就有了強迫症,其症狀之一是只能睡在廁所。三年前經歷被哥哥刺傷之後,精神分裂症發作,雖然在他的幻覺變嚴重前,他基本上還是光鮮亮麗,但是隨著劇情發展,幻覺已經嚴重干擾他自己與他人的生活,包括無意識的自殘(並且藉由劇中精神科醫師的討論教育觀眾:最終的自殘是自殺)、職能表現(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下降等,到張載烈住院時,已經很難跟「男神」畫上等號:劇中女主角朴海秀是一名精神科醫師,自從小時候親眼看見媽媽和別人有親密行為後,便覺得男女之間的親密行為很污穢,因此無法與男性有親密行為,這讓她與男性交往時總是不斷試圖「治療」自己,好降低她面對這些親密行為時會產生的焦慮症狀。相對於男主,女主的精神方面小毛病(我不稱之為精神疾病,因為我覺得她至少沒有得到診斷,而且在她當時的人生階段也不算造成嚴重傷害)顯得輕微得多:但是從編劇在很前面的集數就暗示觀眾男主的青少年好朋友其實是幻覺開始,我就開始感到驚奇:這樣不完美的男女主角,觀眾會喜歡嗎?

隨著劇情發展,男主的過去漸漸揭露,原來男主家曾經發生的「哥哥殺繼父」人倫悲劇有驚人真相:哥哥以為是男主殺的,男主知道其實是媽媽害死了繼父,但媽媽因為產生了解離症狀而忘記了這件事,於是愛媽媽的年幼男主做了偽證,讓從小就素行不良的哥哥揹黑鍋。哥哥因此對男主懷恨在心,出獄後攻擊男主,而男主對哥哥多年來的罪惡感也在那時爆發,他的精神分裂症發作,產生了幻覺。看到這裡,我突然被點醒了,人的精神狀態是多麼脆弱,像這種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尤其男主當時年幼,怎麼可能還身心健全地長大?在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事件發生,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在那麼多劇裡狗血的設定(W男主全家被不知名兇手殺死、天使之眼男主父母在幼年時相繼死去、太陽的後裔男主經歷軍事大風大浪...應該也殺過不少人吧?!),但是這些男主居然都沒有任何精神方面的困擾!連個PTSD都沒有!太不合理了!!總之,我覺得我被這部戲好好教育了一下,就是這麼多精彩的故事中,維持完美根本是不可能的。

面對這樣不完美的男主角,身為自身也不完美的精神科醫生女主,就有了不放棄的合理理由:不光是因為愛情多麼偉大(有的劇的愛情太過偉大,我也是看得很出戲,覺得現實生活根本不可能發生啊啊啊),而是女主知道這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之所以不放棄,不只是因為愛,還有她身為專家,對於精神病患並不像一般大眾會有的偏見或污名化(劇中數度鋪梗),因而希望能夠治療並繼續陪伴男主,就像男主只是得了糖尿病或高血壓之類的慢性病,沒有理由放棄。這也是我喜歡這部戲的一個點:打破大家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在第一集醫生們的聚餐中,外科醫生在實習醫生面前說精神科醫生趙東民(也是女主的前輩兼室友)的各種八卦,笑他跟前妻身為精神科醫生,因為鬧離婚而雙雙需要心理諮詢,本來我看著也是覺得這事挺丟人,但是當時也在場的趙東民說的一席話也震撼了我,「精神科醫生也是人啊!就不會有精神病嗎?難道內外科醫生整天治療癌症就不會得癌症嗎?」(不是很準確,但大意是如此)老實說當下我也算是被震撼教育了,沒想到自己也算是接觸過精神科的人,竟然也有這種覺得「得精神病很丟臉」的偏見。

整齣戲除了男女主角之外,還有李光洙演的重要配角(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他在我就覺得很好笑)、李光洙窮追不捨最終追到手的吳少女(啊,原來她就是李聖經!XD)、男主媽媽、男主哥哥都各有精神方面的問題,而重要的兩位精神科醫師前輩趙東民與李英真,也常在過程中分析自己的精神狀態,向自己的精神科醫師夥伴尋求幫助。這表示雖然不是人人都需要正式診斷與治療,但是卻反映出現實世界的我們。人的精神狀態並非二分法——「正常」與「不正常」,而是一個連續的光譜,我們可能在其上的任何一點,並且我們所在的位置也可能會移動。當我們認為「某某人瘋了,他有問題,我們少干涉為妙」的時候,正是以為自己精神健全,並且(自信的)把自己跟精神疾病切割開來。其實承認我們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受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反而更能幫助我們審視自己精神上會有的問題(無論大或小),再好好調整我們的精神狀態之後,使我們面臨的困難得到解決。

在這裡一定要提一下一個橋段,就是女主的姐姐和媽媽知道男主得了精神分裂症之後,大吵大鬧要女主跟他分手(明明在這件事爆發出來之前,她們倆個希望女主跟男主在一起,希望得跟什麼一樣。)當姐姐打電話跟女主大吼「聽說張載烈瘋了...」的時候,李光洙搶過電話說,「張載烈不是瘋了,是病了!」(噢~長頸鹿你好帥!!)不過看到女主姐姐媽媽都那麼反對時,我終於可以理解那些不願意給自閉症孩子正式診斷的家長的心情...明明在女主認識男主的時候,男主的幻覺就存在,也就是說他當時已經是生病的狀態,但是由於沒人發現,因此女主姐姐媽媽非常喜歡男主,並在兩人曖昧期就大力鼓吹兩人交往;但在男主生病的事情被揭露以後(醫生們評估可能會有自殺的危險,決定讓男主強制住院治療),姐姐媽媽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逼迫女主全身而退、遠走高飛...雖然劇中沒有明說,但這就是污名化啊!當然媽媽和姐姐也有苦衷,但是看到男主獲得診斷時她們的改變,真的令人噓唏不已,她們喜歡的男主,是生病時候的男主;他們討厭(或害怕)的男主,是不僅生病,又獲得診斷與治療的男主。

除了這些,我想這部戲也有很多戲劇上的優點,不過我不是很懂,但身為一個觀眾,覺得一些巧妙安排的線索和真相揭露的時機很好,讓人會一直受吸引,對我來說就是很不錯的編劇了。此外,得了精神分裂症的男主預後極佳,(應該算是很幸運的極佳吧?我其實也不太確定,畢竟臨床經驗不夠),我覺得也無所謂,反正大部分戲劇都會美化男女主角或是特定職業角色,難得美化一下長期被污名化的精神病患者,又有何不可?

imag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韓劇 觀後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ela 的頭像
    Angela

    揹巾客人生 帶著寶寶去旅行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